美国夏校申请攻略高后留学方案加拿大移民项目

您当前的位置:

首页 > 北欧 > 留学专业

芬兰古典音乐

来源:兆龙留学时间:2011-08-03 点击量:

兆龙留学提供一站式国际教育服务,自成立以来,持续精耕留学教育领域,致力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全面、专业、高效的留学服务。业务涵盖升学规划、出国留学、国际预科、签证服务、科研背提、学科辅导、就业指导及签证服务。在兆龙,成功留学不是梦,名校OFFER等你拿!咨询电话:010-58702811。

       芬兰音乐的优势在于它的原创性。与邻国瑞典和挪威不同,芬兰没有专门的音乐娱乐机构和歌剧制作部门。事实上,芬兰音乐源自于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。我们可以毫无夸张地说,民族史诗《卡莱瓦拉》(Kalevala1835年)奠定了音乐等芬兰文化的基础。

芬兰音乐的最近一次繁荣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,年长的创作者编写歌剧,年轻的创作者形成现代主义风格,共同构成芬兰音乐的主流,并很快赢得国际关注。早在60年代,芬兰就形成了国家补贴方式,为那些创作者和表演艺术者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。此后的20年间,音乐学院、公共音乐图书馆、交响乐团和音乐节纷纷涌现。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指挥系培养出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指挥家,为芬兰音乐的繁荣做出了贡献。

芬兰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,即便是普通的综合学校也具备高质量的音乐教学能力。还有专门针对915岁学生的音乐课程,让他们对音乐创作产生兴趣,培养一批思想开放、能欣赏音乐会的公众。

早期

12世纪,来自东西方的基督教宗教音乐形成了芬兰的艺术音乐。修道院内教授拉丁圣歌,拉丁圣歌也被用于教堂的礼拜仪式。至于复调音乐何时从欧洲大陆来到芬兰,至今还不清楚。有关复调音乐的最早纪录出现于14世纪的图尔库地区。至于1415世纪图尔库大教堂是否使用管风琴也尚不明确。当时芬兰由瑞典王国统治,王室公爵曾举办过几次演出。从15世纪开始就有了关于巡回音乐人的文字记录,至于他们使用何种乐器,仍无从考证。

16世纪,瑞典王室家族到图尔库巡游,随行的队伍中有10名音乐随从。瑞典王室音乐被带到了芬兰。

第一本芬兰语弥撒书籍于16世纪中期出版,音乐是赞美诗集的组成部分。17世纪规范了赞美诗及其曲调。直到18世纪早期,宗教改革的200年后,路德教堂音乐才来到芬兰。

拉丁文教堂和学校歌曲集《Piae Cantiones》于1582年出版。其中的74首歌曲于1350年至1450年在芬兰创作完成。

第一批创作者

中产阶级的音乐休闲活动出现于18世纪后期,促成了公共音乐会的建立。Academic Capell交响乐协会和图尔库音乐协会分别于1747年和1790年在图尔库成立。芬兰最早的著名作曲家是Erik Tulindberg1761—1814),主要作品是6部弦乐四重奏。

芬兰音乐深受瑞典音乐的影响。单簧管演奏家克罗塞尔(Bernhard Henrik Crusell1775—1838)曾受聘于斯德哥尔摩卡佩尔王室(Court Capell)。他的3法国风格单簧管协奏曲至今仍是管弦乐的重要保留曲目。

1809年,芬兰被俄罗斯占领,成为一个自治大公国。维堡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,而新首都赫尔辛基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。当时在赫尔辛基和维堡,有很多来自德国的歌剧巡演公司。芬兰公众对音乐的热情最终吸引了德国指挥家、作曲家帕修斯(Fredrik Pacius1809—1891)前来芬兰定居,并于1852年编写了第一部芬兰歌剧。他对芬兰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因此被称为芬兰音乐之父。芬兰国歌《祖国》也出自帕修斯之手。

学院的诞生

直到19世纪后期,音乐才进入大多数芬兰公众的视线。1874年成立的文化和教育协会为芬兰人提供了追求艺术和学习的机会。1881年,按照爱沙尼亚模式,协会举办了第一次大型活动——于韦斯屈莱歌曲节。该歌曲节获得成功之后,芬兰各地成立了很多合唱团体。而歌曲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,芬兰也以合唱之国而闻名。

芬兰国内的专业歌剧表演始于1873年,在这之前,主要由一些巡演公司进行零散的业余表演。1882年是芬兰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。首先,赫尔辛基大学合唱团于这一年成立。这是一个芬兰语合唱团,改变了之前瑞典语在芬兰文化中的主导地位。第二,指挥家罗贝尔托卡雅努斯(Robert Kajanus1856—1933)成立了专业的管弦乐团——赫尔辛基管弦乐协会,也就是今天的赫尔辛基爱乐乐团。

第三,马丁韦格利乌斯(Martin Wegelius1846—1906)成立了赫尔辛基音乐学院,也就是今天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。在1891年出版的有关音乐历史的书籍中,韦格利乌斯曾这样写道:芬兰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记载以前。当时,很多音乐人才都曾前往德国学习,德国音乐对他们的影响大大高于斯德哥尔摩音乐和圣彼得堡音乐,虽然后两者离芬兰更近。

受卡莱瓦拉影响的西贝柳斯

1835年出版的民族史诗《卡莱瓦拉》在19世纪90年代的芬兰艺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。《卡莱瓦拉》对芬兰民族自尊心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,为芬兰本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但是,从音乐角度来说,《卡莱瓦拉》并没有广泛体现于民族原创和民间小调中。19世纪90年代早期,在西贝柳斯(1865—1957)创作《库勒沃》时,他希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芬兰特色。我现在对芬兰特色的理解比以前更为透彻,不像之前那么实际。他开始注重感觉而非写实。

18925月,《库勒沃》首演之后的一个月,西贝柳斯向赫尔辛基大学提出了卡莱利亚(Karelia)夏季旅行的申请。在芬兰和俄罗斯的边界,寻访牧歌者,了解他们的曲调和表演。西贝柳斯在获得申请批准的同时,还得到了一份牧歌者名单。

西贝柳斯作为民族人物的地位无可厚非。他的7部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在国际上取得了成功,体现了芬兰文化的内涵和创造力。作曲家卡列维阿霍(Kalevi Aho)曾写道:在德国和法国,西贝柳斯经常被简单地认作是毫无影响力的民族浪漫派保守人物。事实上,作出这种评价的人并不熟悉他的作品。1910年左右,西贝柳斯的音乐就采用了一种接近于表现主义的现代手法。20世纪20年代,这种手法又转变为古典风格。在之后的几十年,即便是在芬兰,也没有人能说清西贝柳斯的创作特点。

对于芬兰人来说,西贝柳斯的重要性在于他体现了民族精神,而不是因为他的国际知名度。

在广播出现之前,西贝柳斯的音乐主要以演出方式进行传播。20世纪20年代后期,公众的音乐口味深受奥斯卡麦利康托(Oskar Merikanto1868—1924)音乐的影响。奥斯卡麦利康托是一个音乐杂家,会演奏钢琴和风琴,会指挥,会作曲,会写音乐评论。除演奏自己的作品外,他还演奏简单的国外作品。简言之,如果把西贝柳斯看成是上流社会作曲家的话,那么麦利康托就是一个致力于推广普通、富于人文气息艺术和音乐的作曲家。

从黄金时代到保守主义

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芬兰文化的黄金时代。1911年是芬兰歌剧的转折点。当时,包括全球知名的巴黎歌剧院女演员安娜阿克特(Aino Ackte)在内的一群文化名人创建了芬兰歌剧院。1912年,阿克特又在萨沃林纳(Savonlinna)小镇创建了歌剧节,在15世纪建造的奥拉维莉娜城堡(Olavinlinna Castle)内搭台表演。从1912年到1916年,歌剧节共举办了4次。20世纪30年代又尝试着举办过1次。直到20世纪60年代,萨沃林纳歌剧节才真正重新举办。安娜阿克特凭借她的国际知名度,为上世纪7080年代芬兰歌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。今天,萨沃林纳歌剧节是世界顶尖音乐盛会之一。

20世纪20年代,喜悦和挫折共存。1917年芬兰独立,年轻的国家希望增强自身特点和基础。马代托亚(Leevi Madetoja1887—1947)创作的歌剧《奥斯特洛波斯尼亚人》(Pohjalaisia, 1924)获得了巨大成功。该剧体现了芬兰在沙皇俄国统治的最后几年间所承受的压迫。该剧强烈的民族情结影响到了后来的一些歌剧创作者。比《奥斯特洛波斯尼亚人》早一年、由阿雷麦利康托(Aarre Merikanto1873—1958)创作的欧洲现代主义歌剧《Juha》却没有引起公众注意。当时,歌剧界还不具备理解《Juha》的能力。直到41年后,《Juha》才获得首次公演。今天,该剧被公认为是芬兰歌剧史上最重要的作品。

今天,我们会惊讶于上世纪30年代芬兰作曲家的保守风格。虽然20年代的一些作曲家已经尝试使用现代主义手法,但他们的后辈,比如马代托亚(Leevi Madetoja)依然遵循保守主义风格。上世纪30年代,出现了两个比较有名的作曲家,一个是乌诺科拉米(Uuno Klami1900—1961),他经常被人指责为过于欧洲化。另一个是耶沃吉尔普宁(Yrjo Kilpinen, 1892-1959),他因数以百计的独奏曲而享有盛誉。

两种流派

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两种流派的作曲家,一种是民族浪漫主义派,另一种则倾向于欧式音乐。后者主要是瑞典语作曲家,他们在风格和手法上领先于民族浪漫主义派,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40年代。最有名的欧式音乐作曲家有:埃里克伯格曼(Erik Bergman1911--)和埃诺恩格伦德(Einar Englund1916—1999)。

30年代出现的新古典风格在40年代继续流行,出现了拉威尔(Ravel)、斯特拉文斯基(Stravinsky)、肖斯塔科维奇(Shostakovich),普罗科菲耶夫(Prokofiev),巴托克(Bartok)和辛德米特(Hindemith)等一批代表人物。此时,阿雷麦利康托(Aarre Merikanto)和乌诺科拉米(Uuno Klami)开始放慢创作步伐。与此同时,约纳斯科科宁(Joonas Kokkonen1921—1996)、埃诺永哈尼劳塔瓦拉(Einojuhani Rautavaara1928--)和Usko Meriläinen1930--)开始了他们的早期创作。50年代出现了十二音技法,但很多作曲家依旧在作品中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。埃诺恩格伦德(Einar Englund)追求纯正的新古典主义风格,于40年代后期首演的两部交响乐得到了很大的关注,至今仍是交响乐的保留曲目。

50年代,一些芬兰作曲家开始参加德国达姆施塔特的夏季课程。60年代初,史塔克豪森(Stockhausen),利盖蒂( Ligeti)Nono,马代尔纳(Maderna),卢托斯拉夫斯基(Lutoslawski)和潘德雷茨基(Penderecki)等中欧一流先锋派作曲家开始前往芬兰访问。此时,很多芬兰作曲家也大胆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,作曲手法跟上了国际潮流。

人们常说,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,西贝柳斯的杰出形象掩盖了其他芬兰作曲家的光芒。在交响乐领域的确如此。当与西贝柳斯相提并论时,很多作曲家都会深感挑战性。到了50年代,西贝柳斯虽然停止了创作,但依然身处音乐界。西贝柳斯是一个公认的文化偶像,但作为一个作曲家,由于太富有个性,没能形成一个流派。

瞄准国际标准

20世纪60年代,芬兰音乐达到了国际水平,芬兰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音乐国度。70年代,芬兰音乐成为了国家形象的象征。最近25年,芬兰音乐经历了一次特殊繁荣。芬兰至今仍拥有一大批出色的作曲家和指挥家。

80年代的音乐繁荣,歌剧繁荣最为明显。当时在世界其他地方,歌剧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艺术形式。芬兰歌剧创作者却创作出了原汁原味、富有竞争力的当代歌剧作品。另外,很多夏季音乐节挖掘地方特色,闻名世界。这个时期的芬兰创作者和表演艺术者享受国家的艺术补贴。

竖起耳朵!

如果没有一批富有音乐接受能力的观众,那么芬兰音乐也不可能出现繁荣。公众音乐意识的逐步提高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媒体。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,芬兰的报纸和广播电视对音乐进行了更多的报道。以年轻创作者组成的竖起耳朵团体(Ears Open!)为例,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,媒体就对该团体进行了出色报道。竖起耳朵团体推动和宣传当代音乐,举办音乐会和研讨会,成立研究小组。这个团体不只是创作者的集合,成员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手法各不相同,非常多元化。他们希望创造一种适合于当代音乐的时代氛围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竖起耳朵团体中的领军人物逐渐离开乐团。1983年,他们成立了奥凡体(Avanti!)室内乐团,举办音乐会和音乐节。他们将音乐会的经典保留曲目与当代音乐相结合,以创新手法加以表现。年轻一代的创作者、指挥家和音乐家拓宽了芬兰音乐的眼界,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。

竖起耳朵团体的6位主要成员分别是:Eero Hameenniemi1951--)、Kaija Saariaho1952--)、Olli Kortekangas1955--)、Jouni Kaipainen1956--)、Magnus Lindberg1958--)和Esa-Pekka Salonen1958--)。其中,埃萨-佩卡萨洛宁(Esa-Pekka Salonen)虽然作品有限,但从1983年开始,他以指挥家身份享誉全球。最近,他又开始创作,电子乐作品反映了他从1992年开始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经历。

70年代,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有萨利亚霍(Kaija Saariaho)和马格纳斯林伯格(Magnus Lindberg)。萨利亚霍于80年代开始定居巴黎,在声学/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(IRCAM)工作,将电脑和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于音乐作品中。作品以开发新的声音世界为特点。主要作品是歌剧《遥远的爱》(L’amour de loin2000年),曾在萨尔兹堡音乐节和巴黎夏特莱剧院演出。与萨利亚霍相比,马格纳斯林伯格更加贴近欧洲现代主义主流风格。主要作品都是大型交响乐幻想曲。萨利亚霍和林伯格是同时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,作品都曾在全世界演出。

竖起耳朵团体中父亲式人物”Eero Hameenniemi深受印度音乐的影响,如今他在即兴音乐方面又有上乘表现。科特坎加斯(Olli Kortekangas)的主要作品是歌剧。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几乎都曾师从帕沃海宁(Paavo Heininen1938--)。团体中比较有名的年轻创作者有:Veli-Matti Puumala1965--)和 Uljas Pulkkis1975--)。

竖起耳朵团体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、80年代早期开始开拓性创作。当时在芬兰和全世界,音乐的繁荣也蔓延到了歌剧领域。芬兰是个小国,芬兰歌剧只有100年历史,却在世界歌剧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1974年至1984年,在Juhani Raiskinen1937--)的领导下,芬兰国家歌剧院着重于歌剧创作。70年代后期,芬兰观众开始发现并喜欢上了歌剧,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根据芬兰历史创作的新歌剧。约纳斯科科宁(Joonas Kokkonen1921—1996)创作的《最后诱惑》和奥利斯萨利农(Aulis Sallinen1935--)创作的《红线》感动了无数观众。

兆龙留学(www.chinazhaolong.com)留学专业部资深专业顾问将为你量身定做专属方案。

免责声明:本平台发布的文/图/音/视频等,如无特别说明,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。如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意在本平台刊登内容,请及时联系本平台予以删除,谢谢!

全国咨询电话:010-58702811    点击在线咨询     点击免费评估

兆龙出国|关于我们|联系我们|特色服务|工作机会|诚邀合作|免责声明

版权所有:北京兆龙留学 www.chinazhaolong.com

联系电话:010-58702811 E-mail: partner@chinazhaolong.com

兆龙出国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8号尚都国际中心A座17层1707A室(邮编:100020)

京ICP备2023012942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609号

提醒:从事出国留学的网站若未经许可,请勿擅自引用兆龙出国内容,本站有权采取法律行动

扫一扫 关注兆龙

关闭